东软睿驰:做汽车时代的广义操作系统,为车企打造坚实底座
近期结束的上海车展,给业界一个强烈的信号:新能源车正在加速取代燃油车。甚至有人调侃:这可能是燃油车的最后一次参展了。
与新能源车发展速度一样快的,则是汽车的智能化。今天,硬件的差异化在缩小,用户选择汽车更看重的是自己会感受到哪些不一样的体验。从传统汽车到智能汽车的进化趋势,正在进入快行道。
“整个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个快速的技术迭代,这个周期很短,可能五年、七年就结束了。” 东软睿驰总经理曹斌认为,这是一个产业升级的窗口期。如同从传统的数字手机向智能手机过渡,技术迭代、产业重构,有些企业先行一步但并未能坚持到最后,有些传统巨头轰然倒下,也有企业踩准技术发展趋势从而一跃上位。
在曹斌看来,这几年的窗口期,或许将决定许多车企未来的命运。
No.1 窗口期很短,机会很大
从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过渡阶段,整个产业链都在重构,以前的玩法未来肯定行不通,现在很多创新和尝试未必能走到最后,产业其实是处于一个混沌期。
但是,从今年上海车展企业对智能汽车领域的重视,以及目前展现出来的智能程度来看,产业已经从早期懵懵懂懂地探索,进入到快速变化阶段,产业正在加速裂变。
在传统汽车时代,需要三五年设计一款汽车,一款汽车落地后一般也要三五年才能得到市场认可,一款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都在十年以上。但是在产业升级过渡期,一是技术进步非常快,二是大家都在摸索智能的方向,车型的迭代非常快。这种现象在中国市场尤为明显。以“蔚小理”为代表的中国造车新势力,正在以“年”为周期迭代升级新车型。
这种迭代进程中,我们发现汽车的定位也随之变化,正在从传统的交通工具变成智能的 “第三生活空间”。所以,汽车竞争的角力点在发生变化:以前汽车的差异性主要是体现在硬件上,而这些年来,软件带来的体验变化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5G、AI、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落地,汽车作为第三生活空间,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用户选车的视角改变了:以前看硬件配置,现在看智能体验。据麦肯锡调研数据显示:超过80%以上的受访者认可辅助驾驶、智能互联、自动驾驶这三种功能的价值,付费意愿占比最高达到40%。
“软件定义汽车”是指在模块化和通用化硬件平台支撑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软件技术决定整车功能的未来汽车。这个概念最早于2007年的IEEE会议论文中提出,而后特斯拉将“硬件为流量入口、软件为收费服务“的模式落地,业界开始有了更多的探讨。
其实早期传统汽车企业是非常不认同这一点的。但是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跨界做汽车,给汽车产业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并且,当下每一个从业者都深刻体会到硬件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车辆未来的产品差异化已经需要由车载软件去实现。
今年的车展,“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大家都不再挂在嘴边,而是落实在战略当中。
从传统汽车到智能汽车的升级,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从开始的懵懂,到各种探索与尝试,经历了认知的升级、技术的创新、模式的塑造。经过了传统汽车企业长期的摸索,以及跨界而来的科技企业的冲击,如今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临界点。
-
今天,我们看到两个现象:一面是,随着网联化技术、数字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进步,汽车产业及产品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全面升级,并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整个产业非常躁动,智能时代将为汽车产业打开更大的世界。 -
另一面是,淘汰赛已经开始:如今一些传统车企已经动作迟缓、明显落队,我们也看到一些前几年创业的造车新势力,如今举步维艰。相信今天我们看到的参展车企品牌,未来三五年会有相当一部分消失不见。
显然,产业机会很大,但窗口期很短,机会稍纵即逝。在产业升级期抓住机遇,关键是要选择对的技术路线。
No.2 拥抱新模式,中国汽车产业现先机
近几年车企推出新车型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又要把其中的智能化附加值越做越大,以此来体现竞争力和差异化。这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矛盾:既要差异化,又要节奏快。这时候,车企传统的研发模式已经无法支撑这种需求。
英伟达NVIDIA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就曾表示,汽车制造商的商业模式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两年前,小米公司宣布进军汽车行业的时候,雷军曾对产业进行了深入调查。他得出的结论是:从终局看,电动汽车行业的终局是“消费电子化”,电动汽车的本质已经是消费电子产品,软件定义汽车将是竞争的制高点。
模式如何改变?传统汽车上的控制器,是嵌入式系统占绝大多数。未来,随着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步入域控制器时代,如何基于现代化计算平台解决开发的可靠性、实时性、效率提升等问题成为新需求(新机遇)。
车企想开发一款新车型,需要的软件资源非常大,几亿的代码写起来,如果车企自己干成本高、周期长。如果从电脑和手机的发展历程来看,操作系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操作系统在底层的硬件与上层的应用之间承上启下,向下兼容快速创新的硬件,向上承载不断涌现的新应用。Windows成熟之后,电脑产业步入高速发展期。而安卓的成熟,则是智能手机进入高速发展的点燃剂。
曹斌对此强调:汽车产业广义操作系统的发展,将承担起Windows和安卓曾经的作用。他表示,汽车比电脑手机更复杂,未来的计算架构将是多样化组合,主要是三个领域:一是智能座舱,一是传统的零部件,一是中央域控和自动驾驶域控。
前两个领域虽然出现了开发难度加大等痛点,但依然有现成的框架和开发方法可供采用,而第三个则迫在眉睫:“我们判断,针对中央域控和自动驾驶域控面临的挑战,会诞生一个新的广义汽车操作系统——以中央计算单元和自动驾驶域控为核心、具有一定分布式特征的操作系统。”
具体来讲,广义操作系统是指相对于狭义的微内核操作系统(如Linux)而言的、除了内核外还针对开发者提供开发框架以及配套工具链的开发平台。比如安卓内核是开源的Linux,如果没有安卓的开发框架和开发工具,智能手机产业也不可能发展如此之快,在短短几年间创新出那么多的移动应用(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广义操作系统的价值。
与汽车产业进化相伴相随,汽车操作系统正在加速向跨域集中式、中央集中式发展,新的汽车软件+硬件生态深度耦合更是确定性的未来趋势。曹斌认为这个迭代的速度会非常快,也是中国车企跃迁的窗口期,“如果说有经过五年左右的周期,中国本土企业率先完成这种迭代,进入到一个稳定期,可能会奠定公司未来几十年的成长。”
智能汽车,对于全球企业而言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也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机会。因此,行业对自主研发操作系统呼声高涨。回看IT和互联网发展过程,如果没有中国自主可控的汽车操作系统出现,未来我们在智能汽车时代依然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有两点利好:我国汽车市场活跃程度极高,尤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很多前瞻技术都率先得到应用;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期待值较高,而且对新配置、新功能的使用意愿与包容度也较高。
No.3 做厚”车企底座,做好产业基石



如想加入社群,请扫码联系编辑。

责任编辑: 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