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还有哪些新入口、新变化、新可能 ?| 云启 · 踏浪AGI+
在此前的「踏浪AGI+」特辑中,我们已探讨了软件公司接入大模型需前置讨论的注意事项。而内容流、工作流的创新,在大幅提效的同时,还有可能催生出新的商业范式。
在拥抱大模型的新实践中,还将会有哪些新入口、新变化、新可能?
冯瑶 董事总经理 :我们现在看到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从惯性模式下寻找优化空间,比如如何用AI分别去提升销售、供应链、交付等每个环节的效率;另一种是完全抛开已有的框架,从技术能如何颠覆的角度寻找全新的架构方式。我们希望创业者能兼具用这两种模式思考的能力,也期待两种模式碰撞下产生的新观点。
徐至行 前沿科技组投资人:已完成数字化的闭环场景,在这次AI进化中会获得更明显的优势;数据积累更好的行业会在短时间内,有更直观的产出效果。
01 哪里有「新入口」?
02 哪些是「新变化」?
业务本质和行业特性决定了应用场景。在已有需求、但缺少适当技术的行业,产品形态最有可能快速被大幅重塑。
以CRM为例,用AI记录销售线索、生成可搜索内容,能提高记录本身的准确率,用自然语言描述也会极大提高用户体验。在线客服、B2B营销等已有数据积累的场景中,我们的早期被投企业智齿科技、卫瓴科技、百炼智能已经快速推出多种AI应用。
对于本身任务模式复杂、数据不可替代性高的行业,现阶段直接接入大模型,效果尚不惊艳,但大模型可辅助进行数据分析等工作。我们还注意到,面对专业度较高的问题,ChatGPT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ChatGPT4在回答生物学试卷时,得分已远超ChatGPT3.5。
业务模式的改变,也将带来公司人才结构的调整。AI并不会直接「取代」现在的工作,而更多将以co-pilot的形式,更好地辅助人类完成工作。技术的迭代还会催生新的「工种」,比如我们已经看到,「prompt engineer」正一跃成为最稀缺的人才。
03 还有哪些新可能?
虽然过去几个月里,技术发展看上去日行千里,但落进实践中,大模型的发展、应用都还尚在早期。
回归到SaaS公司的实际情况,在交流中多位创业者都提出,改变无法一蹴而就,而是有温度、有手感地在逐步发生。SaaS本身仍然是“慢生意”,迭代建立在层层递进的业务理解之上。这种「温度也」也延续至线下空间,是变化中不变的锚点。所有「新变化」发生的源头,仍然要回归到帮助客户解决真问题的初心。
在活动现场,多位创业者分享了他们在拥抱新技术时的切身体会——
汤劲武 朗镜科技 CEO :AGI作为工具,会大幅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但零售生态的本质没有被改变,无论AI技术如何进步,人与人在物理空间的联结是无可替代的。
华少 酷学院 董事长 :公司的核心壁垒还是产品能为客户带来的价值。只有拥抱AGI带来的变化、根据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才能提高竞争力。
于伟 睿企科技 董事长 :技术始终是用来解决现实需求的,传统行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及时拥抱新技术做转型,会更好地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李江华 云动云 创始人&CEO:过去,ToB产品基本都是以菜单驱动的,AI带来的第一个直观变化就是交互方式的改变,菜单可能会直接被替换,用户通过对话或语音就会唤醒他们需要的功能。
陈志刚 合碳医药 创始人&CEO:未来,多学科知识的对齐会是AI的重要应用方向,也是初创公司面临的挑战和机会。比如在跨学科的推理中,AI可以调动外部模型,生成更多意料之外的应用程式。
还有哪些亟待验证的新可能?「云启AGI+」系列在夏天继续启程,这一次,我们将联合知名大学、前沿创业者社群、行业资深专家共同走进大湾区,对话粤港澳的科技创业者,共同寻找AGI+产业的创新火花。
如想加入社群,请扫码联系编辑。
责任编辑: 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