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企业重庆太蓝新能源获数亿元融资

来源: 36kr
    作者: 36kr        
近日固态电池企业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太蓝新能源”)完成数亿元Pre-B轮融资,由中金旗下基金、正奇控股联合领投,君联资本、继联投资等机构持续追加投资。

近日固态电池企业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太蓝新能源”)完成数亿元Pre-B轮融资,由中金旗下基金、正奇控股联合领投,君联资本、继联投资等机构持续追加投资。太蓝新能源两年内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据了解,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公司多家新工厂的扩产建设、技术储备项目的持续开发、人才建设和产品上量等方面。

关于太蓝新能源

太蓝新能源主打固态电池产品(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开发和产业落地——通过自研“高性能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界面柔性层材料”搭建材料基础,“电解质超薄膜制备技术+固态电解质和极片复合技术+界面柔化技术”等工艺创新,研发团队通过材料及工艺创新,系统性地解决了固态电池的材料体系和界面阻抗等问题。其固态电池产品技术成熟、采用成本较低且成熟的正负极材料,在能够大幅提升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能量密度、充电倍率、循环寿命、适应温域等关键性能指标的同步提升。


据了解,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能达到500Wh/kg,可以做到高倍率充放电,电池刺穿不起火,低温能量不跳水,循环寿命过万次。因此,在液态电池性能指标已经接近极限的当下,电池企业与车企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革命性的新技术。

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可分为三种:氧化物、聚合物与硫化物。三种技术路线都需要在技术上取得关键性突破。

太蓝是氧化物路线的代表。对于氧化物路线面临的锂离子导电率低,和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固固界面接触性差的两大痛点,太蓝通过材料和工艺创新,研发了电解质超薄膜制备技术和界面柔化技术。

基于两大核心技术,太蓝成功开发出了基于氧化物体系的固态电解质和动力固态锂电池。同时也完成了多种材料和其他型号先进半固态/固态电池的技术储备。

太蓝的半固态产品使用行业内成熟的正负极材料体系,只对固态电解质材料和导入工艺的进行创新,实现了电池综合性能的大幅提升。

据介绍,太蓝第一代半固态电池产品,液态电解质的含量在5%-10%;第二代准固态电池产品,液态电解质含量降至5%以下,预计在2023年底量产。第三代的全固态电池,将不再含有液态电解质,太蓝研究院正在全力推进相关商业化路径的开发。

当下电池行业竞争已经走到白热化阶段,没有过硬的综合实力很难在如此成熟的电池赛道跑出优势。

太蓝CEO李彦对36氪说:“我们的电池要成为一个六边形战士,综合各方面性能呈现实力均衡的稳固支撑。在汽车行业的新能源进程中,延长动力电池平均循环寿命的同时,持续追求能量密度的有效提升。”

据李彦介绍,太蓝现阶段量产的半固态产品可以做到能量密度350 Wh/kg至400 Wh/kg,从SOC0-100%全周期实现平均4C快充,并且循环寿命达到1000-1500圈。

此外,太蓝研发团队从研发初期就以快速产业化为目标,以形成真正产品竞争力为导向。李彦说道:“我们的愿景是希望真正的将固态电池用较小的代价推广到商业化应用层面,在保有技术领先性的同时,要做技术的普及者。”

为了成为这一角色,太蓝在成本方面有着严苛的要求。李彦告诉36氪:“我们的半固态电池产线有80%以上的工序都来源于液态锂电池产线的成熟工艺,基于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目前我们的半固态产品已经能做到跟液态电池的成本相当,甚至大规模量产后有更低的可能。”

在产品性能,价格得到保证后,电池企业的最后一道关卡是规模化交付能力。

在产能端,太蓝目前投入使用和正在建设的产能已经达到了12.2GWh。分别是重庆两江新区的制造基地一期0.2GWh(小型半固态动力电池生产制造基地1期),制造基地二期2GWh(车规级半固态动力电池生产制造基地2期),以及正在建设的安徽淮南工厂总计10GWh的产能。

关于具体进度,“重庆0.2GWh工厂现在是满产状态,2GWh工厂预计明年六月投产,到时候就开始批量出货至主机厂。淮南工厂一期在明年的年中可以交付厂房,然后我们就开始进厂设备进行调试,整体量产时间应该是在明年年底或者后年一季度。”李彦说道。

在下游客户方面,太蓝新能源已经与国内某头部两轮电动车企业签订协议,拟成为其动力电池sop供应商。同时,公司半固态电池样品已经为多家主机厂进行送样测试,据李彦透露,太蓝的产品已经得到多方认可,并与其中一家在深入沟通合作。

固态电池作为锂电池的“终极答案”,动力电池企业与车企都寄希望于在下一代产品上抢占先机,太蓝已经是先行者之一。

正如李彦所说:“太蓝给自己定义为‘固态电池普及者’,这既是品牌定位更是公司努力的战略方向。我们在技术储备和商业化落地两方面已经做了非常多的扎实工作,我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 椰子

相关资讯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