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到底转移了多少?东南亚产业链转移的危与机 (一)

来源: 云启资本
    作者: 云启资本        
关于“产业转移”“订单流失”“东南亚”等关键词的争论在今年尤为激烈,云启投研团队通过提供原始的宏观数据和一手的微观调研,为读者增补关于东南亚产业链转移的图景描摹。本文希望解答两个实际的问题:
▲ 定量来看,订单到底转移了多少?
▲ 横切生产要素,东南亚和中国的各指标对比如何?
本篇解答了问题一:订单到底转移了多少?

如果把出海比作一场冒险,这趟征程不可谓不艰险。“海雾层叠”,诸如充斥民族主义的“区域威胁论”有抬头之势头;又好比“骇浪激昂”,关于“产业转移”“订单流失”“东南亚”等关键词的争论在今年尤为激烈。

如果把出海视为一程逆旅,这段经历不可谓无感召。它不会成为冒险家最终的归宿,但海面的“劲风”与“洋流”却被出海企业视为沉浸体验、吸纳经验的重要成长阶段
尽管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看,全球产业链转移可以追溯到18世纪,从西欧拓展到全世界的工业化浪潮中,伴随区域比较优势变化的产业迁移一直在悄然进行着,必然,且必需。但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时期,这个话题似乎也被附上了一些更多的色彩。

如何在出海中打赢怪兽,又能得到礼物?我们并没有野心去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然而正如航海者在变幻的时节中观星象以辨明方向大势,动态演变的出海形势也并非无客观依据可循。今天,云启投研团队希望能通过提供原始的宏观数据和一手的微观调研,为读者增补关于东南亚产业链转移的图景描摹。

我们从不认为简单的用“威胁”或者“复制”就能去总结概括新变化,新兴市场的发展是顺应趋势的,产业链的结构调整对于每个主体而言,都是一次深入变革的机会。我们希望在煽动情绪的喊话声音之外,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分析视角,更加定量的去回答一些问题,也为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国际形势下,提供一份跨越迷雾与周期的底气。

为此,云启团队通过最基础的未经加工的宏观数据,以及最一手的一线微观访谈完成本文,希望能给到大家一些更真实、不带有任何情绪滤镜的研究分享。

本文希望解答两个实际的问题:

▲ 定量来看,订单到底转移了多少?

▲ 横切生产要素,东南亚和中国的各指标对比如何?

 

东南亚产业链转移和以上两个问题息息相关。

东南亚地区共11国,我们根据人口、GDP和出口总量,选取了其中5国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分析对象,即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下文简称“东南亚5国”)。

筛选依据主要包括3项:规模化的人口GDP进出口总量,这为相关国家规模化承接海外订单及相关产能提供了基础:

➤ 最新全年GDP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

➤ 最新全年贸易总额超过1,500亿美元

➤ 最新人口基数大于3,000万人

作为东南亚最受世界关注的新兴发展区域,东南亚5国合计人口不到中国一半,合计GDP相当于中国1/6,进出口贸易总额约为中国40%

 

细分国别而言,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是典型的进出口贸易主导国家,而印尼、菲律宾出口贸易占GDP比重与中国接近。人均GDP方面,马来西亚与中国接近,泰国约为中国2014~2015年水平,而印尼、越南、菲律宾约为中国2008~2009年水平

筛选出具有承担规模化海外订单的能力的东南亚5国后,我们首先通过挖掘贸易进出口数据,回答第一个问题(订单到底转移了多少?)。随后,依据云启在产业数字化耕耘多年的经验,我们选择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切入第二个问题(分析东南亚与中国的可比性),去分析东南亚产业链转移的客观条件。我们认为,中国与东南亚的比较避无可避去直面、去分析、去发掘机会,这是我们以下探讨的终极目的

问题一:订单到底转移了多少?

 

在探讨订单流向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订单转移现象的背景,说清楚本研究中所指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订单转移

 

➤➤➤ 哪些行业在转移订单?

 

关于订单转移品类,我们首先综合考察了东南亚5国主要的出口品类的增长较快的出口行业,最终发现,除去资源禀赋类行业,鞋服及配件(鞋服类)、家具及零件(家具类)、电气机械(电机类)、电信设备(通信类)这四大品类是东南亚5国制造业最主要的出口品类,且从2010年后增长明显。

进出口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2010年后)
 

➤➤➤ 哪些国家在转移订单?

 

随后,我们需要将视线投放到这些被转移订单的进口流向。根据海关数据,美国、欧盟、日韩三大进口主力在中国与东南亚5国的出口总额中占比均在40%-45%左右

 

如果将东南亚的主要出口品类与其订单转移的主要出口市场相比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对欧美日韩出口上述4类商品金额从绝对量上已从2018年达到峰值后有所回落,而东南亚5国对欧美日韩出口4类商品金额年化增速7%,与中国相关出口额比值10年间由25%上升至48%

 

 

鉴于以上中国与东南亚出口相对份额的显著变化,我们在遵循一套定量分析思路的过程中重新界定了本研究中的“订单转移”——假如欧美日韩维持进口订单分配比例不变,中国对其出口金额应该是多少?如此得到估算值与实际值相减,以此作为订单转移的计算基础。

 

➤➤➤ 转移了多少,这是一个可以计算的数字。

 

具体而言,我们针对东南亚最主要转移的4大品类和中国最主要的海外贸易伙伴国,自2010年以来的贸易出口数据,去考察欧美日韩从中国与从东南亚5国进口份额(%)的相对变化,再用份额变化量(%)乘以2021年欧美日韩进口总额(亿美元),最终得出了一个订单转移数量的绝对值

 

4大品类订单转移占目标市场份额相对变化情况如图:

 

 

根据上述统计方法,欧美日韩在4大品类上合计从中国一年转移走约720亿美元订单,而东南亚5国承接约530亿美元,其中越南作为绝对主力,承接了其中约450亿美元海外订单。从比例上看,720亿美元订单约占中国4大品类对欧美日韩出口总额4,412亿美元的16.3%。如果综合考虑内需与外需,2021年中国4大品类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4,838亿美元,720亿转移订单相当于内外需总额9.250亿美元的7.8%综合比例相对可控

 

 

➤➤➤ 订单转移,对中国还有哪些影响?

 

基于中国和东盟(其组成国家和东南亚5国高度重合)紧密的贸易合作关系,我们发现东南亚在承接海外订单也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原材料与零配件出口东南亚的份额

 

从数据来看,2021年中国纺织及皮革原材料出口额为1,486亿美元,其中出口东南亚294亿美元,占比由2010年的11.4%,上升至2021年的19.8%,趋势与东南亚服装海外订单占比基本一致。与之类似,电机及通信零配件数据也在过去3年迎来一波快速上涨,与产业转移的趋势基本一致,东南亚5国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份额已由2010年的5.7%上涨至11.8%。以云启的被投企业百布为例,其来自越南的布料订单就在逐年增加,今年上半年海外订单比去年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结合上文不难看出,东南亚对中国的订单转移还主要集中在其相关产业链的优势环节,即终端组装、出品环节。大量在东南亚工厂需要中国的原材料、零配件出口,以及中国机械、技术服务等配套产业完成生产。根据云启一线访谈,目前中国在东南亚设厂的厂主,其上游贸易商大部分在国内,下游客户在海外,东南亚工厂主要完成最后一步的生产组装工序,实质是“两头在外”,即国际贸易定义中的“转口贸易”。我们从云启的被投企业环世物流的数据中也能看到,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业务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一线访谈:工厂厂主声音

 

综合来说,东南亚产业转移是有限行业、有限环节,相对有限比例(4个行业外需15%,内外需8%)的迁移,且带有转口贸易特点。对于东南亚市场,我们积极看待增量发展带来的新兴机会。对于中国市场,依然拥有门类最为齐全的供应链体系与统一大市场,我们也积极看待由此带来的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机会以及中国企业出海机会,就像上述提到的云启的被投企业,我们已经参与到了这个趋势之中。

 

责任编辑: 椰子

相关资讯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