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一大批AI创业者要输到卖房卖车!

来源: 见实
    作者: 见实        
不论怎样,数字人直播都是AI领域中最先挣到钱的行业,他们是怎么在商家花样繁多的运用,和平台的严格封控中快速爆发的?以及哪些用法特别值得留意?

“最快,或到明年上半年,就会有一批AI创业公司的创始人甚至输到要卖房卖车。”

 

在和见实对话时,配播精灵创始人张鸿显提到了这个判断。他认为,现在虽然AI赛道大火,吸引许多创业者纷纷投身其中,不过其中大部分人不关注市场和用户习惯,会让这些团队很快耗干积蓄。在AI领域创业,强应用也要强市场。

 

近期大厂纷纷发布大模型和开放AI应用,一方面加速了市场成长,吸引无数商家纷纷启用AI,激发更多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大厂也在冲击创业团队:

 

现在,商家不需要纠结用哪家公司的产品,而只需要想解决什么问题就成。能建立渠道和品牌力的AI创业公司,变得非常重要。只有经营好品牌和渠道,才有可能建立一个细分领域的优势公司。

 

这个观点和前不久梅花资本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和见实长聊时表达的观点一致:AI创业前要先想好市场、想好收入。只有验证了市场的团队才能坚持到获得融资的那一刻,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存活下来。

 

和吴世春一样,张鸿显也将出席9月20日的以讨论“AIGC强应用”为题的2023见实大会。他将大会理解为和商家接触的阵地,是经营品牌和渠道的方式。当他确定要参加时,不遗余力邀请了诸多同行一起。

 

刚提及的确立垂类优势的另一面,是市场的高速发展。张鸿显提到,配播精灵所在的“数字人直播”领域,尽管市场今年才正式启动,每个季度营收都比之前要提升数倍

 

有意思的是,和张鸿显的对话,就像是“好消息、坏消息”的跳跃。

 

好消息:数字人直播市场爆炸性增长;

坏消息:AI领域创业居然还有鄙视链,且数字人直播居然还处在鄙视链的最底端。

 

好消息:许多商家用数字人直播测试和跑通了许多新玩法;

坏消息:许多账号被封杀的特别狠,一度有传闻达到40%的比例;

 

好消息:更多平台开始明确发文,支持并规范数字人直播需求;

坏消息:市场一下子卷起来了,价格从最初的5-10万报价,跌到了现在的8000元左右,甚至低至数百元。

 

不论怎样,数字人直播都是AI领域中最先挣到钱的行业,他们是怎么在商家花样繁多的运用,和平台的严格封控中快速爆发的?以及哪些用法特别值得留意?

 

不妨随着见实一起和张鸿显坐下来细聊,更欢迎在9月20日“AIGC强应用大会”上,和张鸿显一起现场面对面如下:

 

图片

 

01大概率一些创业者要卖房卖车

 
别看现在AIGC创业特别火,但整个行业挣钱的公司并不多。估计一些创始人最终都要卖房卖车。这个现象出现的概率至少有80%。
 

一是他们之前创业前没有考虑过市场,压根没有想过市场的前景。很多公司特别喜欢和你讨论大模型、讨论技术和前景,讨论原理,就是不讨论市场。

 

二是市场也卷的特别厉害。比如数字人,价格战现在打得非常厉害,最早可能有5-10万的价格,现在大部分统一标准是8000元左右,这还是相对较高的标准,有些甚至都推出了租赁模式。

 

有些则是伪数字人,报价几百块钱,只是用照片生成,用在短视频上,直播都无法应用。但用户市场被搅得天翻地覆,不知道哪个真哪个假。

 

以小模型开发公司和数字人技术公司为例,大家都认为AIGC数字人接下来会高速增长。第一时间扎进去的人往往是从大厂出来的高手,花的是自己储蓄,前期并没有想过如何生存,只是按照大厂思维先把产品做好,然后再核销。

 

但在大厂和自己创业是两码事。

 

创业初期要做的是活下来,快速推出第一个产品,迅速与市场对接,让市场产生现金流,然后完善产品。如果创始团队被过去大厂的经历和生存逻辑误导,那就完蛋了。很可能你研发的功能立刻被同行抄袭,一个月刚过就没有壁垒了。那时你的市场在哪里?

 

所以吴世春和你们“见实”聊的那个观点是对的。凡是没有提前对接市场团队、没有具备市场意识的AI创业团队,都面临巨大风险。

 

AIGC领域中的很多方面,技术上并没有太多壁垒。甚至,尤其当大厂已经在重度转移到这个行业来,会让这些技术公司更危险。

 

现在,商家也不需要纠结用哪家公司的产品,而只需要想解决什么问题就成。能建立渠道和品牌力的AI创业公司,变得非常重要。只有经营好品牌和渠道,才有可能建立一个细分领域的优势公司。这也是配播精灵的很大机会。

 

这里还有特别有趣的事情:

 

AI创业居然还有鄙视链。

 

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个行业里创业的人有优越感。例如,我曾在一个行业会议上碰到某个大模型公司创始人,聊的时候,明显感觉他们瞧不上其他类型的创业公司。

 

大模型瞧不上小模型,小模型看不上AIGC,AIGC看不上AI数字人,数字人搞3D的看不上2D的,搞技术研发的看不上搞市场开发的,搞底层研发的看不上应用场景开发的。

 

但越往上走越难变现,创业越苦逼哈哈;越往下走越容易落地,越容易出结果。只有当底层开发越成熟,应用才会越爆发;同时围绕应用场景的市场层面越成熟,反过来刺激底层开发越完善。

 

当AI+产业链上的创业者处于割裂状态,AIGC行业有相当一部分创业者在装“高大上”,当技术需要市场化时却瞧不起市场化的创业者,当市场化的创业者来“舔”上游技术和产品研发创业者时,大家又在“装逼”,大家都忘了当下活下来才是创业者第一目标。

 

其实,AI上下游应该多沟通,例如应用开发、各种场景开发、市场端,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当一个小模型产品涉及到这个场景并具体开发时,如果没有销售支撑,市场得不到验证,就不利于产品迭代。

 

现在技术出身的团队往往渠道意识特别弱,一些公司甚至连市场预算都不肯有,非常奇怪的事情。

 

不理解这些,对AI应用的创业者都是高风险,最终结局可能都是卖车、卖房。

 

开局就已经决定了终局。

 

02数字人直播被验证的各种玩法

 
现在市场其实很小,也才刚刚开始,但增速很快。
 

以季度为单位的话,每个季度营收都有几倍增长。这个市场今年才开始,配播精灵到5月就已经盈利。

 

只是不管收入多少,都要赶紧投入到市场中去,还是因为市场发展太快了,不得不快速投入。我们在杭州,电商直播、短视频矩阵是全国前列,商业化更浓,更接地气。这让很多直播带货场景都通过数字人实现了。实际观察看,数字人直播已经解决了几大类市场刚需:

 

 

第一类是完成任务。

 

这是客户口碑特别好的刚需场景,特别适合电商客户。

 

很多品牌在抖音、快手和京东上需要完成每个月播放300—500小时的硬性任务,但他们可能是一个三线品牌,使用真人团队成本太高。如果没有完成任务时长,店铺分又会被扣掉,影响生意。这时,AI数字人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类是测试试错。

 

一些供应链每天都会出很多新品,可能一个新品有55种颜色、10种款式,不清楚哪种款式在平台上受欢迎。无法判断哪些新品适合,哪些新品不适合。过去采用人工测试成本太高,现在采用数字人测试成本极低。

 

实际上,他并没有要求数字人能带多少货。可能三五十个号,每天直播两小时,结合投流策略和方法论,模板化操作,用数据说话,每个账号主要带一款产品,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时间段进行投放,找出受欢迎的产品样式或组合,再通过达人矩阵将主账号分发,引爆并实现效果最大化。

 

在降低筛选试错成本上,AI数字人很有用。

 

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板明显想降本,但降本并非为了增效。原来可能有3个主播,能播出4个- 6个小时就需要下线了,因为已经很累了,但那时还有300~500人在线,使用数字人后,就可以将主播刻成数字人,甚至让老板亲自配合数字人或者助播来配合数字人直播。

 

这时用户体验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因为驻留在那里的人,两三个小时时长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如果原来一天能卖50万的货,现在用数字人后在之后的时间也能拉出10-20万的数据,相当于变成了60-70万,对他来说,数字人直播带货能降本和增效。

 

另一种是老板用来尝试其他运营风格。很多公司的基因有时会固化,例如团队基因适合在抖音上直播。当他们在快手、小红书等各个平台上组建团队时,很难播出数据。多项目、多平台同时组建团队,管理成本和难度也会几何增长,不仅挣不到钱,还可能亏钱。

 

但内容、素材、供应链都是现成的。有了数字人工具就可以在其他各个平台上覆盖饱和攻击,这对品牌只有加持。AI数字人不是要投入几百万的事,只要几千到几万的成本。

 

不管是降本还是测试、种草,延展出来的需求非常多。

 

过去团队进行钩子和基础内容的沉淀。使用50人的新媒体团队,覆盖10个平台成本很高。现在使用AI工具和数字人,加上工具,1个人就能快速覆盖50个平台。时间周期和人工成本都大幅度压缩。

 

因此文旅、鞋服、本地生活范畴内的餐饮、健身房等行业,用的非常多。

 

类似还有老板的数字分身在自己的招商会或沙龙上站台等。相比之下,直播反而是相对成熟的场景。

 

很多人会认为用数字人无法播出数据,实际上问题并非是这个,只要找到专业人士去做,他们一定能产生数据。

 

因为现在抖音和美团大量扶持本地生活流量,只要开播,真的会带来流量。

 

以美团为例,你会发现很多数字人直播已经开通。用真人刻出1个数字人,再开出10个矩阵号,基于地理位置进行直播。可以在下午6点到凌晨1点之间找到很多空闲时间,首推可能就霸屏。

 

官方在乎交付和体验感,当你的门店在用数字人直播,平台会把你的店铺推到展示页前面,相当于是美团的“百度搜索霸屏和竞价排名效果”。

 

直播带货矩阵也是一个原理。白天真人,晚上数字人,很多平台和商家,晚上也会想测试不同时间段的流量,所以关键还是运营能力,不同企业的属性各异,使用工具的价值呈现也有很大差异。

 

现在数字人直播,市面上也有一些很夸张的数据。比如7天卖过1千万什么的。那没有意义,因为是特殊流量和特殊策划的结果,不推崇“违反常识”的数据和操作。

 

(对了,如果你想用数字人直播及探讨新的玩法,可以在大会现场,或向见实公号发送“加微信”,拉群和张鸿显一起聊)

 

03平台风控?有几个基本常识

 
有些团队采购数字人后用于直播带货,无法带出数据,或者直接被风控,这很常见。
 
数字人直播你不能将其视为工具,让数字人在直播间直播置之不理,而应当像对待“真人直播”一样对待数字人直播,运营团队有态度才有可能播出数据并得出结果。如果是想走捷径,那就别想了,使用任何工具都是无效的。
 

你见过哪个账号一天拉几十个小时的直播?这不符合人性。身体能扛得住?平台不降你的权,降谁的权?

 

这种行为违反了基本常识,急功近利。

 

很多数字人直播业务死掉的团队,就是死在这个事情上。

 

关于平台风控,我们需要澄清几个常识。

 

其实,平台支持AIGC,无论是抖音还是快手都发过文支持并规范。

 

我们自己也观察过,比如一些本地生活、文旅等领域支持非常大,而在直播带货部分,大概只有10%的流量分配。

 

数字人直播的风控点,主要体现在技术风控和运营风控。技术风控是对一部分直播进行限流,技术风控包括读取虚拟摄像头、数据交换、录屏识别等。

 

技术问题可以跨过去,例如修改电脑上的参数、修改手机的参数、用真实的摄像头作为载体,将数据过滤一下,AI插件实时数据对抗干扰。技术风控这个问题其实是能解决的。电脑风控、手机风控、IP风控、光猫风控等问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运营风控其实与数字人无关,这涉及到商家的话术和运营手法。例如,在使用录屏时,你是否能将录屏时间延长到2小时,将2小时的录屏切割成多少份,进行无序播放,再搭配可变换的背景音乐,甚至可以调用双摄像头结合实景+数字人+录屏运营手法。

 

或者在前面一段时间真人直播,中间再切换数字人直播并观察是否过了风控等。

 

如果你没有运营能力,再好的工具都无法应对。

 

有些商家不负责任,上来就挂个数字人,必封无疑,就算没封也没有流量。

 

了解运营规则和逻辑底层,在技术层面上取得突破。在运营和终端运营方面,掌握防风控常识,了解风控具体情况。

 

以抖音为例,假设每天7亿人浏览,每人每天平均刷20次页面,一天抖音呈现140亿次流量。这时候,平台会将流量切割分层,每个月都会调整允许AIGC内容触达的总人数,也就是大家常说分层流量池。平台需要在用户体验和转化效果之间找到平衡。

 

这时,有些场景对他和平台来说确实是加分项,如本地生活。抖音平台现在的战略是希望短视频和直播流量能够在本地生活实现商业化,但本地生活的商家挣钱不多,一年可能只能挣到10万,可能还会亏钱。他们无法请得起和养不起主播,自己也没时间直播,也不一定有能力播。反过来,对美团也是一样。

 

因此这些平台都会支持,所以今年的数据本地生活是高额增长。

 

自媒体、直播带货和达人带货这些,也有一定流量池,只是风控强度仍然在不断变化。

 

强风控实际上并非针对数字人,而是针对直播用户的带货体验。

 

官方一直表达的是规范和支持AIGC内容创作,这有助于提高降本增效和客户的效率。实际上,平台的风控一直非常严格,并非针对AIGC。


 

责任编辑: 椰子

相关资讯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