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近况比较
位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其风投和股权投资行业,虽然可圈可点,但其暗潮涌动也日益显化,例如PitchBook-NVCA Venture Monitor最新报告显示,由于退出渠道的缺乏限制了新的交易活动,美国风险投资行业正在陷入“僵局”。
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VC机构通过2794笔交易投资了375亿美元,交易数量比上一季度下降了3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
尽管今年几笔大规模的AI融资让人印象深刻,但融资金额仍较第二季度下降了32%,比前八个季度(即后疫情时代)的平均融资金额低了11.7%。与此同时,活跃投资者数量同比下降超过25%,PitchBook预计,2024年VC投资总额将连续第二年低于2021年或2022年的一半。
这源于VC基金为LP带去的现金分配创下历史新低,LP不愿出资了。Preqin最新数据报告显示,伴随估值下调和退出放缓,酿造了私募股权行业分配枯竭的现状。这意味着LP投入新基金的资金减少。
GP筹集资金越来越难,基金经理们不得不在费用和条款方面做出让步,包括首次收盘折扣、免佣金共同投资机会和管理费削减。Preqin预计,私募股权基金到2026年仍存在筹资压力,管理费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相似的一幕同样发生在太平洋对岸的中国一级市场。
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降幅收窄,募、投、退层面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下滑。
各个机构(含中华股权投资协会,发改委工程咨询中心,清科研究中心等)的直接融资情况大致如下(不包括间接融资)
• 2022年:
• 投融资交易数量:全年共计发生了11252笔投融资交易,同比下降23.7%。
• 投融资交易金额:已披露的总计交易金额达到11899.7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2%。
• 热门行业:生产制造、企业服务、医疗健康是投资热点行业TOP3,融资数量分别占比23.6%、14.9%、14.4%。
• 地区分布:北京、上海、江苏、浙江5个省市的投融资数量和金额均居前五。
• 2023年:
• 投融资交易数量:市场中公开披露的投融资事件数为11113起,同比下降24.04%。
• 投融资交易金额:公开披露的投资总金额为7208.54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6.12%。
• 热门行业:能源电力行业愈发火热,新能源新材料热度更是高居不下。相比2022年,能源电力行业是唯一一个投融资交易量上涨的赛道,比2022年上涨20%。半导体、医疗健康、企业服务、人工智能在众多赛道中仍然占据高位,除了这些行业特征,更主要体现出时代特色就是自主可控、国产替代,这个特色从2023年一直延续到2024年。
据各方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年早期投资项目7426个,成长期投资项目1923个,而后期投资仅有544个,项目向早期集中的特点,大致呈现7:2:1的分布特征;2023年全年全球增加独角兽创新公司92家,中国就占了其中的34家。加上2024年上半年创投资本的股权投资超过27,000亿,所有这些给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远景”潜移默化的涂上了一层暖色。
图源:
与投资人交流一圈下来的感受是——今年大多数投资机构出手锐减:一季度还出差看看项目,二季度之后开始忙于应对各种审计和检查;2024年尾咫尺之遥,部分投资人到现在还没有出手投项目,今年或许有近80%的机构没有投出过一个项目。反而,VC/PE将更多精力放在了“退”上,退出已然成为当前一级市场最为紧迫的事。
最近听闻一家早期基金解散了所有前台投资人员,只保留了投后管理合伙人,负责投资组合中几十个项目的退出。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转眼2024年即将结束,或许“活到2025年”是今年一级市场从业者最重要的KPI或许可称为生死大考。
今年事实上除了近期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冰火两重天之外,市场人士观察到三个重大的分化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分化,国资化基金和市场化基金的分化,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的分化,后者由于地缘政治关系导致基金投向产生重大不确定性,尤其是今年以来,拜登政府的一系列对“敏感产业”的投资限制,导致包括但不限于“红杉资本”等外资基金,不得不调整投向。
但是笔者认为,长期具有影响力和周期规律的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的分化,在中国创投市场中日益明显,前者更具有技术演进和技术迭代创新的特征,更具有演进性质,evolution;后者则更具有技术革命和外延式创新的特征, 更具有革命的特征 revolution;
过去,金融资本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投资策略主要依赖于资本的流动性和市场的周期性。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金融资本的优势逐渐减弱,投资回报率也面临下降。投资回报率的周期性变化,应该是全球市场的特征之一。与此同时,产业资本的作用愈加突出。产业资本凭借其对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和行业经验,能够在投资中实现更好的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尤其是在科技和创新领域,产业资本的介入往往能为项目带来更具实质性的支持和价值提升。全球范围内看,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矛盾冲突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是全球学者基本公认的一个事实。而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互补是资本市场一个亮丽的风景线,两种性质资本能够取长补短,相互砥砺,可以跨越资本市场周期和产业周期也是推动全球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两者关系的不协调,不稳定,不平衡也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全球新的问题和矛盾,涉及到一系列政策设计和制度设计的经济社会等宏观问题。正像周鸿祎先生所说的那样,任何一项技术革命,只有在组织创新,流程创新,甚至社会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配合之下,才能最终取得预期收益(这个问题这里不展开,请参考文章末尾的资料)。
实事求是的说,两种资本的分化不仅影响了市场的投资结构,也推动了中国创投市场的转型。随着产业资本的崛起,创投市场的重点开始向能够提供长期价值的项目倾斜;其特征之一是,所谓“商业模式创新”向“硬科技创新”踏实转型,而金融资本的短期利益驱动则逐渐被市场所弱化,同时“商业模式创新”被边缘化,商业模式与硬科技的“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的关系,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以上这些分化和转型预示着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包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在未来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与长期回报,同时全球各个局部微观市场和宏观制度框架的关系调整也在逐渐显现,最近全球的重大消息面,包括但不限于:中美两国宏观制度框架的演进与技术革命之间的适配和异同逻辑,都不断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除了西风东风的强弱之外,恐怕“环球同此凉热”更受关注,毕竟全球经济的协同性和产业链的协同要求,导致这个地球村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产业链或供应链内在逻辑与经济全球化逆风的矛盾与冲突,遭遇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等技术革命的滔天巨浪,给中美投资者或全球国际资本提出了不可逾越的难题,不仅仅是金融资本“全球宏观对冲策略基金”的策略研究对象,也是产业资本“全球布局策略”的“研究课题”,客观上成为各种各类资本“研究部门”的必选项目,也是某些国际研究机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矛盾行为的“解读”,眼下恐怕“破执解法”比起“弘法说教”更有意义,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透过现象独见本质是“投资法宝”,毕竟大多数投资者是“外境的接受者”,而非“规则制定者”或“裁判人”。
(完)
参考资料:
喜马拉雅“犁叔聊财经”《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读书解读(音频)
美国大选前的两项关键宏观经济更新影响美股市场:企业盈利和劳动力市场
迎接财政“范式”的转型:化债(纾困)+增量财政(手段)+保障民生(目标)
责任编辑: 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