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企业原来是先做大再做强,现在要先做强再做大。我觉得在过去很多时候,其实很多企业是先做大后做强,因为供不应求,都是增量用户,等你精雕细琢出来,蛋糕早被瓜分完了,所以当时做企业是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因为有资本的助力,你可以有恃无恐。但现在是什么?现在你一定要先做强后做大,否则死路一条,我觉得这也是创业者以及 IT 部门人员要刻在骨子里的认知。这是我针对第一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我觉得弄清楚这个问题非常非常重要,因为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所处的上下文,所处的环境,所处的时代,不要总觉得自己很牛逼,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时代牛逼。
02
偏传统的企业
数字化转型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
最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最迫切的问题,统一思想。也就是说,在大方向上,大家的思想是不是都是一致的。有的企业对这一点真的是有非常深刻的认知,比如平安银行。我曾经去平安银行做过交流,了解到平安银行购买了数字化转型的课程,让几万人都去学习,所有人甚至包括司机都要参加考试,这被内部戏称为平安银行的高考,我说这个太变态了。但是我觉得只有这样,这家企业里的人才能形成这个共识,因为做数字化转型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统一思想,做不到会相当麻烦。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节奏和路径,不一定要和他们一样。最好解决的问题,技术问题。我可以斗胆说一句,今天中国大多数商业公司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挑战,撑死了也只是你公司里自己的技术挑战,放到全北京、全中国去看,就不是什么挑战了。当然如果你把普遍的业界共有的技术挑战给解决了,那我觉得你发财了,你应该去创业,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所以,我认为业务的支撑技术不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是我们作为 IT 部门最应该、最快跨越的问题。最难解决的问题,新建一个组织,实现业务 IT 的一体化。数字化转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有一个新的组织,有一帮既懂技术也懂业务的人,但这在当前的企业里面可能是不存在的,或者不是普遍存在的。那怎么办呢?企业要培养这样的人,所以这一点对应的就是要去做组织转型,让企业达到优秀卓越,去应对充分竞争的市场。最后让这个组织具有专业分工、高效协同的特征。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现在的公司是不是已经做到了这一点。要培养创始产品经理和企业架构师关于人员培养的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去培养产品经理。这里的产品经理不是我们一般说的这种偏执行性的产品经理,业务的翻译器,而是创始产品经理,他是懂业务的,他知道做什么对公司有价值,一旦做了就会把这个产品做好。另外,还要培养企业架构师,去做整个高阶的体系的设计。新时代需要的这两种人才,企业可能都没有。我可以丝毫不开玩笑地说,今天很多研发都只是“工人”,如果你不像我刚才说的转换思维去成就业务,就只能停留在工人级别“计件制”的竞争,挣两三万很高了。我在这里稍微展开讲一下我们公司。我们公司总共 4000 多人,研发团队总共就 100 人,核心的业务全部是自研的。一个小团队有 3 到 5 人,做 1 到 3 个产品,他们不断把这些产品的成熟度做高,从支持业务慢慢地转向接管业务。随着我的产品做得越来越好,请问,业务部门的人难道不应该去提升能力、去更进步吗?否则我为什么要研发去做这个产品?我们公司做了一件很明确的事情就是,随着科技能力建设的提升,做出了共享中心,然后进行裁员。你猜结果怎么样?产品做得更好了,因为我们把标准做在了产品里边,我会在后面特别展开去讲这件事情。做数字化转型不只是个技术问题,首先你要对业务深刻理解,要高度抽象,要有架构设计,你还要推动最难的组织变革。你也知道,历史上做变革的人下场大多不好,放在今天也一样,做数字化转型真的是太难了。我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到此为止,不一定特别适合你的企业,但是我的观点非常鲜明,我认为它是对的,并且成功实践过。
03
数字化转型这事应该由谁来牵头,
谁为结果负责?
你有没有注意到,我在前面说今天其实大多数企业是没有这种人才和团队的,那数字化转型这事儿应该由谁来牵头、谁来为结果负责?有人说,过去是 CTO 负责。过去的 CTO 就是个技术宅男,充其量就是个高阶的工人,公司的业务啥都不懂,他怎么能做得好这事呢?所以,大多数传统的 CTO、CFO 以及 CMO 等等角色无法胜任领导大家去转变思想成就业务这件事。但是我认为,这件事最终还是要让 CTO 去承担,去牵头,道理很简单,IT 人员可以转业务,但是你让一个业务部门的人来转 IT,想要他从头去学习 Java 和 K8s,这不是很难吗?从大方向来说,现在的企业没有这样的人,所以需要能培养就培养,能招就招,但是这些人最终都得到 IT 部门去,对 IT 部门来说这个人很重要。你可能不知道,今天很多的 CTO 都是被干掉的,在公司里边很没地位的。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成就业务。我在公司里观点就很鲜明,因为我给公司创造价值。所以我就跟 IT 团队讲,我们要干的就是把业务部门裁掉,裁不掉他们就裁我们,这是血性,这也是方向,要是你不做到这个迟早会被裁,再过三年就像一些公司一把裁掉 IT 团队 90% 的人员。其实这很正常,企业要存活,等你真正面临企业的生死存亡时刻,你就会知道这是很残酷的一句话。那么,谁来为结果负责呢?谁强谁负责。就像在公司里边,这个需求到底什么时候做,不好意思,我说了算。如果业务部门跟我谈了一堆没啥用的需求,我可以压需求三个月不做,我觉得你作为 Leader 真的要扛起这事儿。但是回过头来讲,在有的企业里面你能这样吗?所以很多企业我是不去的,去了我肯定死得很惨。应对之策第一个,一个产品,如果按照成熟度来划分,它可以被高度总结为工具、助手、专家三个等级。第一个阶段,工具,对业务部门有点帮助,对别人有点用。第二个阶段,助手,你这个人、你这个岗位百分之七八十被我的产品取代了,这叫助手。专家是什么?你,裁掉,当然这是形象化的表述,实际是指是替换掉做的事,关于相关人员,那是公司 HR 的事。可以很明确地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助手和专家之间。我也可以很明确地跟大家讲,我们公司就是每个月都在裁业务部门的人,你就得进步,就得转岗学习,你做的那点事有什么系统做不了的?真的留下不能取代的是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我们把这些角色给高度抽象了以后,你可以看看一个公司里到底有多少人是有创造力的,有的人做的不是搬数据就是搬菜。你把数据从这个部门搬到那个部门,加工一下再搬到下一个部门,这就是搬数据的,挣的工资可能是 1 万 5 到 2 万。搬菜的呢,把这个菜从工厂加工出来,然后再搬到下一个地方,一个月挣 4000 到 8000。搬数据的,IT 都可以接管,搬菜的,可以用机器人去取代,比如 AGV 搬运机器人。由此,我们可以让员工和公司一起进步,不要去做低质量的重复性工作,而是不断去做更高层级的、创新的、有创造力的工作。第二个,你要建设一个系统驱动的体系,因为你整个公司的业务是被系统去接管和驱动的,而不是一个 Excel 系统。我打个比方,如果你做的东西只停留在工具级别,只做了个 Excel 系统,只做了个记录,那有什么用?事实上,很多公司就是如此,我们公司之前也是。第三个,一定要做组织变革。但其实面对这一点,大多数的公司会完蛋。全是利益,怎么做组织变革?因此,从这一点去看,你永远不要害怕大公司。大公司能做组织变革吗?不是他姨姨,就是他姑姑,全是关系,如何做到专业分工、高效协同?但是你不做这个又能怎么办呢?乌卡时代,存量竞争需要卓越优秀。所以我觉得,创业公司永远要充满信心地去干掉大公司,大公司的效率就是低。其实我对创业公司都充满希望,也愿意拿这个认知去投资那些我看好的创业公司,我觉得认知可以给你带来很多的好处和回报。所以你其实要打造的是数据、用户体验驱动内部经营完善的体系。什么叫驱动内部经营完善?做得不好的要批评他、要通报他、要把他裁掉,做得那么垃圾的为什么不裁掉,是吧?不做这些事情,你的 IT 的产品能好吗?在这一点上,我们公司就推进得特别好,公司高管层意见一致。我在我们公司坚决地推进这点,推进不下去,我滚蛋,因为推进不下去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浪费时间。
04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
有哪些关键技术值得下力气去做?
我在前面讲到,技术不是挑战,不是问题,但是技术很重要,你在公司里面就是吃技术的红利的,要用你的技术去发挥价值。这里插个题外话,我一直认为,科技向善,科技不与人争利,人跟人才争利。公司不会因为用了哪个系统效率变高了裁你,是因为你那些低质量的重复性工作被系统取代后,你还不思进取,不去做有创造性的新工作,老板觉得你没用了,他才会裁你。但是最后想一想,这些科技是不是会变成社会基础设施?过去只有少数人、少数组织能享受的,后面慢慢都会变成社会基础设施。当你带着这种认知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几千年来大多如此。农业社会,犁的发明让耕种的效率一下子提升一大截,这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发明。那今天是信息社会,作为技术人,你就要吃这个红利,对吧?我之前说,技术不是挑战,但不代表不重视技术。既然技术不是挑战,那你就得把它发挥到极致。怎么发挥到极致?很多人一讲技术,一下子就跳到什么云计算、大数据、AI,我觉得那都是扯淡,那都不是在企业里当将军的。企业里真正的“将军”应该去做什么?第一,顶层设计,系统驱动。从整个大的角度,你就把公司当成一个大产品,里边有几十个系统,公司所有的业务都被系统接管,系统之间还有交互,我给它高度抽象为交易体系、协同体系、监控体系、绩效体系。每个产品自己去干活,干不了的时候交给人,人干完了再交回来。这样一来,系统知道人到底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人干的事我能干吗,产品经理就要去关注系统驱动。今天有多少公司是这样的?少之又少。我们公司之前不是这样,但我们已经建设成这样,最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变化。所以,我认为首先就要做好顶层设计,企业架构师把业务高度抽象,创始产品经理才能把系统驱动的一整套体系设计出来。至于哪些自建,哪些购买,就是再往下一层的事情。这里我顺带讲一下,企业需要画一条线,线上的自建,线下的购买。哪些自建?让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要自建,毕竟这种让你绝对牛逼、超越竞争对手几十号排位的产品,怎么可能会有厂商卖给你?而有的东西就没必要自建了,能买就买,所以越是偏技术性的越不要做。很多技术团队在公司里面去忽悠人,我们公司里面这样忽悠我的,都被我干掉了,然后我自己下场干。人家外面有做得好的产品不拿过来,非要自己下场干是吧?你这么牛逼怎么不像毕玄一样去创业?你也可以选择自建,比如一个商业产品要价 20 万,而你可以很快自建出来满足公司需要,并且只用花 10 万的研发成本。不过,现在 IT 的人力成本已经这么贵了,10 万的成本你能投入几个人?按照 2 万一个人来算,10 万也只能让 5 个人做一个月,如果要做两个月,那么就是 2.5 个人,这点人能做出什么像样的产品?所以为什么过去中国的 B 端做得不好?我觉得 B 端创业最大的竞争者不是竞争对手,是甲方的 CTO 和对应的团队,就是像我这样的 CTO。不管你想做成什么事,你都要找到最优解,首先就要掌控设计。第二,技术上一定要关注模块化。既然要专业分工,那么模块化就要做好。很多人在这一步就直接从一个大单体应用跳到微服务了。微服务是最终的结果,但我们能不能慢慢地过去?别一上来就依赖倒置、接口分离,很多技术团队根本没那么高的水平。你只要把模块化做好,也就是说,这个模块里的数据只有这个模块可以访问,其他人访问是不被允许的,至少能把这个守住,你的架构就不会烂到家。第三,要关注用户体验,一定要有监控体系。你的系统里边到底怎么样,服务响应时间怎么样,用户访问你,他有没有业务异常,有没有系统异常?如果你连用户发生了什么都不关注,你怎么可能做好?所以你要有监控体系,也要做好治理工作。我们公司的目标,今年 6 月 30 号以后,生产环境不允许有一个异常,每天都要清理掉,不管任何服务,响应时间都不允许大于 2 秒,有定义 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 的再说,如果确实有长于这个时长的,那也是被特批过的。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有监控体系,否则生产环境已经烂得一塌糊涂了, IT 根本不管,还在那里吹牛,在整天做项目。第四,要产生价值,一定要有目标管理。关于目标管理,第一个要谈的就是 OKR ,要有方向感。然后你的团队还要有周目标、日目标,抓执行力,最后要抓人效数据。我们常常讲,团队要提高研发效能,但有没有管理说过人效的问题?有人说,这是不是就是卷?你可以认为这是卷,那你说西点军校卷不卷,企业就是要去竞争的,你要和企业一起去成功。另外,我觉得人尽量不要招多了,尽量少招人,3 到 5 人就是一个创业团队,具体的原因我会在后面讲到,分析一下大家跟公司共存亡这个问题。很多员工其实自己在单位里上班也浑浑噩噩的,对自己来说没有意义,对单位来说也吃亏,其实我觉得这都是管理层出了问题。第五,数据驱动经营完善,一定要看数据。在今天,一个企业经营不看数据不就是扯淡吗?尤其是管理干部和领导,一定要意识到数据特别重要,要用数据驱动内部进行完善。比如 OKR 里面都是数据,而且数据都是系统统计出来的,做到多少就是多少,全公司人都能看见。目标和目标对应的数据管理特别重要。第六,只用一只眼睛盯着 AI。当前的 AI 大多数时候没什么用,因为它还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是傻人工智能。在这个情况下要发挥 AI 的价值,需要有几个依赖。第一,你的数据得够多。第二,数据得够准确。你们公司有数据吗?连数据都没有还谈什么 AI?你说有数据,主数据管理都没做好,最基础的数据都是垃圾数据,怎么可能做好人工智能?第三,上层的大数据做好了吗?大数据没做好,AI 怎么可能做好?所以 AI 到公司里面之后全是坑,最后你也被坑。但是客观来讲,AI 是不是就没用?还真不是。我去年就在盯 AI 的东西,我们在做销售的智能报价,大概在今年 9 月份左右,我们公司的报价应该会全面地被系统完全接管,这里其实就利用了很多产品的能力,再加上 AI 的辅助。第七,三大效率。这里我会特别展开讲一下。你说这跟技术有关系吗?每一个都特别有。技术是为什么服务的?技术是为发展业务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