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穿越「寒冬」活下去?
当今企业可能面临怎样的“寒冬”?企业如何穿越“寒冬”活下去?本文基于商业生态思维,借鉴自然界生存法则,结合商业实践,提出企业应对危机的生存策略。
01
企业可能面临的“寒冬”?
近年来,全球不确定性事件频发,英国脱欧、2016年美国大选等更是掀起了一股逆全球化浪潮,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在2016年超越了之前的峰值。
而随着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的爆发,伴随着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也不断飙升,并远高于全球指数。
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
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FRED)官网
受多重不确定性事件影响,全球经济面临下行风险。
2022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和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由2021年的6.1%下降至3.6%,较2022年1月发布的预估值分别下降0.8%和0.2%。当前中国经济总体景气水平也有所回落,面临下行风险。具体来说:
从供给端来看,生产停摆,供应链受损。
受疫情影响,局部地区部分企业临时减产停产,波及上下游相关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4月,全国综合PMI指数(反映经济景气水平)为42.7%(低于50%荣枯线),自2017年2月发布该指数以来,仅高于2020年2月的28.9%。
其中,制造业PMI指数为47.4%,非制造业PMI指数为41.9%。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消费端来看,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水平明显下滑。2022年4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483亿元,同比下降11.1%。
其中,商品零售26874亿元,同比下降9.7%;餐饮收入2609亿元,下降22.7%。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02
“寒冬”导致企业死亡率上升
裕利安怡2020年预测全球企业破产指数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上升17%和16%;2021年预测值由108下跌至102,跌幅约6%;2022年预测该指数将反弹15%至117。
从我国情况来看,企业破产数量也增长迅猛。2020年,全国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同比增长82.98%;2021年受理破产案同比增长超过20%。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
疫情对我国旅游、餐饮、航空等行业冲击很大;教培、游戏、房地产等产业在严格监管下也遭受严重打击。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2021年全国各类市场主体累计注销1323.8万户,同比增长111.94%。其中企业349.1万户,个体工商户961.9万户。
面对“经济寒冬”,企业如何生存、如何活下去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03
企业如何穿越“寒冬”活下去?
——自然生存法则给我们的启示
熊之冬眠——降本增效,底线生存
熊在冬眠时,用自己积存的能量保持微弱的血液循环、内脏活动和呼吸,以保证生命的延续。
对于企业来说,在经济寒冬下,也要转变发展方式和策略,尽量控制成本,提高经营效率,降本增效。
在“疫情期间公司面临的主要支出压力”一项调查中,数据显示,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占62.78%,租金13.68%,两项合计76.46%。
说明很多企业员工薪资和五险一金在成本支出中占比最大,其次是租金;偿还贷款占13.98%,三项合计占90.44%。
因此,很多企业在遇到经营危机时把裁员、裁业务作为降低成本的首要措施,例如2021年的教培、房地产裁员潮,以及持续至今的互联网裁员潮。
《2022民营企业雇佣关系趋势观察》显示,40.2%的受访者所在民营企业进行了业务调整(裁撤一些部门和人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来我国失业率有上升趋势。
2022年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高达6.1%,其中,16-24岁失业率达18.2%,25-50岁失业率为5.3%。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裁员、裁业务等削减成本的方式只能暂时缓解资金问题,甚至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企业可以优先采取其他方式节约成本。
第一,控制销售、管理、财务等费用,例如缩减差旅费用、节省管理性支出、减缓员工收入增长、更加严格地控制货款收款等。
第二,裁撤利润低甚至亏损的非核心产品线、业务线;第三,减少投资,尤其是短期内无法产生现金流的项目。
在降本的同时,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更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认为过冬的时候要考虑两点:
一是调整姿态,因外界环境变化进行降本增效,把子弹用在关键的战役上,“如果战场上没人了,子弹还在扫射是没意义的。”他提到,这时候需要重新“减肥增肌”,酝酿下一个风口或者战役。
二是要强化内部协作,而不是单打独斗,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和腾讯文档三个SaaS产品的融合打通。
蚁之储食——增加储备,未雨绸缪
蚂蚁、松鼠等动物因没有足够的抵御寒冷的生理机能,它们会在寒冬到来前大量储存食物;而熊则会在严冬到来之前大量进食,形成厚重的脂肪。
同样,企业也要增加现金储备、生产资料储备,以在“寒冬”中存活下去。
首先,对于企业来说,最为致命的是现金流中断。因此,企业要做好现金储备,现金流为王。
华为业绩出现负增长时,为了增加现金流,曾卖掉合资公司;2021年,华为出售荣耀和超聚变,获得574.31亿元,足够的现金流是其面对未来最大的底气。
疫情下,企业面临停工停产、经营成本上升等困境,资金链面临危机。
在《2022民营企业雇佣关系趋势观察》调查中,在企业线下业务经营状况明确变差的调研样本中(约总样本的四成),31.9%的受访者所在企业资金链开始出现问题。
在面对危机时,充足的、可支配的现金流是企业活下去的保障。
第一,对于经营现金流,一方面要开源,积极开展新业务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业务收入;另一方面要节流,缩减开支,降低成本。
第二,对于投资现金流,一方面要增加投资收回,定期盘点资产,及时处理必要性不大的非核心资产,砍掉亏损资产;另一方面要减少投资支出,短期无法产生现金流的项目要谨慎投资。
第三,对于融资现金流,要加大融资力度,一方面尽快落实已经谈好的融资;另一方面,利用好政府的纾困、引导、扶持政策。
其次,面对供应链断裂危机,企业一方面需要提前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取得供货优先权。
当前全球疫情再度呈现加剧态势,航运费暴涨、原材料涨价、材料供应短缺等供应链挑战并未明显消退。
在危机关头,具备与供货方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既能够降低断货风险,又能稳定原材料价格以减少成本。
另一方面也要提前储备生产资料。在谈及汽车行业面临的零部件供应短缺问题时,吉利创始人李书福表示,吉利汽车已全面排查芯片供应风险,结合销售目标,根据风险等级,向供应商锁定3-6个月长期订单,做到提前锁定,确保生产不受影响。
联想根据市场预判、用户需求等,进行战略性预先采购,正如董事长杨元庆所说“有些零部件早买、多买,以保障每个季度的增长。”
蝶之成蛹——调整业务,断臂求生
蝴蝶的成长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冬天来临之前,幼虫成熟后化成蛹;在寒冷的冬天,蝴蝶以蛹的形式生存,一方面破除幼虫的身体构造,另一方面构建成虫的新器官,待到春天,羽化成蝶。
企业若想渡过经济寒冬,首先,要分析自身的问题所在,找到制约未来发展的瓶颈;其次,敢于舍弃不良或受限业务;最后,对业务重新进行整合,以求“蜕变”。
据《2022民营企业雇佣关系趋势观察》显示,疫情下15.9%的受访者所在民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发生了重大调整。
在美国制裁下,华为手机和服务器业务发展严重受限。
2021年,华为断臂求生,出售荣耀和超聚变两个子公司。随后,华为将业务重新整合,2022年4月,将消费者业务更名为终端业务,全面进军商用领域,为各行业提供包括设备管控、网络管控、应用管控等在内的定制化商用产品及服务;在服务器领域,华为基于ARM服务器业务,大力发展鲲鹏生态,与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发展。
熊猫吃竹——主动转型,拓宽市场
在食物资源不足的环境中,动物会扩大取食种类,甚至食性发生转变。熊猫最早是肉食动物,但在冰川时期,由于气候变化,动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
于是在距今300万年前,熊猫开始吃竹子补充营养,而没有改变食性的肉食动物如剑齿虎等纷纷灭绝。如今若竹子缺乏,熊猫仍能够摄食小动物来充饥。
企业在面对危机时,也可以及时主动转型,拓宽市场,以求自救。
疫情以来,我国一些做欧美业务的外贸企业面临诸多困境,比如海运运力紧张、运价高企;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全球供应链不稳定;俄乌冲突给相关外贸企业带来汇率波动、结汇困难等困难。
2020年我国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些外贸企业将挑战变为机遇,更要主动进行内销转型。同时,积极开拓除欧美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兔之抱团——抱团取暖,共渡难关
寒冬时兔子集体躲在窝里,相互挤靠在一起取暖,有的还互相撞击肚皮取暖。类似的抱团取暖还有企鹅、蜜蜂等,这些都可为企业生存提供启发。
另外,除了寒冬危机,在遇到其它危机时,物种内、物种间也有很多互相帮助、互利共生的现象。
例如蚂蚁抱团渡河,蚂蚁保护蚜虫免受天敌侵害,蚜虫为其提供食物等。
对于无法凭借自身能力抵抗危机的企业,可以通过横、纵向联合的方式”抱团取暖“,共同渡过“经济寒冬”。
在疫情期间,一些浙江的中小企业从“共享员工”到“共享订单”,共渡危机。
浙江安吉县积极搭建劳动用工余缺调剂对接平台,为各企业对接“共享员工”,例如在一周内为东方基因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新增了620名员工,促进每日新增产能2000万多元。
台州部分眼镜生产企业、诸暨部分口罩生产企业的“共享订单”,让企业“抱团取暖”,例如日月服饰公司在诸暨市经信局等部门帮助下,将部分隔离服的订单与两家企业共享。
有能力的大企业也应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帮助它们共渡危机。
2020年疫情之初,华为发布公开信,为合作伙伴提供免费在线办公、提供融资、延长维保等专项支持,共克时艰。
为助力中小企业脱离困境,碧桂园面向社区业主和周边商家,发起 “众企共渡计划”,该计划为社区业主商家、周边商家提供社区宣传媒体、社区电商平台和社区销售场地这三大场景化社区资源,为中小企业解决了产品传播、渠道、场景困境。
在广东佛山顺德,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政府推动大中小企业进行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共同抱团发展。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为中小企业提供软件平台、技术支持等,解决生产效率低、管理粗放等问题,助力整个产业集群提档升级。
狼之捕食——发挥优势,择机出击
寒冷的冬天,对于很多动物来说恰恰是狩猎捕食、强化自我的最佳时机。
狼通常单独或以家族为单位藏身于黑夜而捕食,但为了适应食物短缺的寒冬,改变其捕食时间和策略,在冬日午后集体捕食大型动物。
一方面是因为冬季猎物行动缓慢,易被捕获;另一方面,凭借较强御寒能力和灵敏的反应机能,狼得以在寒冬迅速地捕捉到猎物。
对于处在经济寒冬中的企业来说,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打破常规,调整策略。所谓适者生存,是指随着环境的改变,能够灵活应对,以求生存。狼为了在冬日生存,改变习性,在白天集群捕食。
而企业面对经济寒冬,为了更多地获取生存必须的资金、客户、市场份额等,需要打破常规,灵活应变。
第二,发挥优势,主动出击。与蚂蚁、松鼠等不同,狼在冬日外出捕猎,依赖其皮毛御寒。而企业要想在经济下行环境中逆势而上,需要具备核心优势,才能“以攻代守”。
面对技术政治化、全球化割据等挑战,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和消费业务急剧收缩,需要开拓更多新业务,“多产粮食,做强根基,持续投入未来,通过为客户及伙伴创造价值,有质量地活下来”。
2021年以来,华为成立十五大军团,独立于运营商、企业、消费者三大业务之外,以智能科技改造传统行业。
首先,华为成立军团是随环境变化而灵活应对的战略。正如任正非所说“对当前国际风云变幻,我们面临着越来越严苛的打压的时候,我们公司要稳住阵脚,要积极地调整队形,坚定地为客户创造价值,不能动摇,所以要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其次,华为成立军团是基于其已有技术优势。华为凭借5G、云、AI等多技术融合优势,打造ICT基础设施,匹配传统行业场景,提供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选择煤矿、港口、数据中心能源、运动健康等最具有市场价值、与自身能力匹配度高的垂直领域,进行新业务探索。
鸟之迁徙——转移阵地,另寻出路
鸟类没有抵抗寒风的皮毛,其生存大大依赖于适宜的环境温度。因此,大雁等候鸟秋天南飞,春天北归,寻找适合生存的环境。
对企业来说,面对不利环境时,也可以考虑转移阵地,寻找适合自身生存的环境。
在逆全球化趋势以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下,我国很多制造业企业、科技企业等受到冲击。
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TCL的“三板斧”反映了“迁徙”的思维。
第一,坚守北美市场,通过增加在墨西哥工厂的产能,并快速加建第二个工厂,优化北美市场产业供应链布局。
第二,调整海外产业链布局,分散经营风险,通过扩建越南工厂、联合中环股份在马来西亚建立太阳能电池工厂,进一步助推全球化业务的发展。
第三,扎根当地,在当地进行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全产业链布局。
正如TCL董事长李东生所说:“TCL对美出口业务量较大,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客观存在,企业改变不了环境,只能适应环境,目前的办法是积极应对,减少损失。”
04
总结
当前企业面临极度复杂与不确定的外部环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企业破产数量急剧增加。
面对经济寒冬,企业的目标从发展壮大转变为求生存、活下去。
自然界经过上亿年的发展,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为了应对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等危机,自然生物界进化出灵活的生存策略,例如熊之冬眠、蚁之储食、蝶之成蛹、熊猫吃竹、兔之抱团、狼之捕食、鸟之迁徙等。
这些生存策略能够为企业渡过“寒冬”带来很大的启发,本文将其总结为“降本增效,底线生存”、“增加储备,未雨绸缪”、“调整业务,断臂求生”、 “主动转型,拓宽市场”、 “抱团取暖,共渡难关” 、“发挥优势,择机出击”、“转移阵地,另寻出路”七大策略。
冬天并不可怕,只要能够正确面对,应对得当,就有可能见到春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