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市场部的人效思考
依一
作者: 作者 / 赵岩
我们会看到很多的内容里提到,一家SaaS公司的人效应该怎么计算,什么样子的人效代表着优秀,也会看到一些人讨论人效,也有资料里会去做国内外数据比对,但是我没有看
我们会看到很多的内容里提到,一家SaaS公司的人效应该怎么计算,什么样子的人效代表着优秀,也会看到一些人讨论人效,也有资料里会去做国内外数据比对,但是我没有看
作者 / 赵岩
我们会看到很多的内容里提到,一家SaaS公司的人效应该怎么计算,什么样子的人效代表着优秀,也会看到一些人讨论人效,也有资料里会去做国内外数据比对,但是我没有看到我想要看的内容,那就是如何提高人效,百舸争流的航海路线上,优化人效的方法仿佛是禁忌,各位“专家”闭口不谈,我们这些愚钝的人只能自己去找到人效提高的办法。
当然后来想想,书上的也不一定适合自己,该经历的早晚都要经历,你在一家公司不躺过那条路,去另外一家公司,还是要走一遍,直至反复打磨,经验融入血液。
思来想去,什么是优化人效呢?就是花小钱办大事,事半功倍,我想任何一家企业都想做这件事情吧?因为“大事”代表着收入,“小钱”代表着支出,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花少的成本做到高的收益,收益减去成本就是利润了。
做企业不是做公益,利润是第一目标的情况下,人效好像说了句废话,不过在很多场合下,两个字就省去了很多口舌,SaaS公司烧钱的现象严重,但是大家都不是傻子,大家愿意烧钱,其实是希望花钱打造一个“永动机”。
比如烧几年钱之后,以后就可以不烧钱或者烧少量的钱了让这个“永动机”持续的创造价值,再过几年把亏损的钱赚回来,再然后就开始赚钱了,就很嗨了,SaaS公司都是这么想的吧?当然还有很多种意外情况,比如GG了,比如被收购了。
GG的情况有很多种,有一种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没玩明白,烧钱烧多了,没等到黎明到来的那一刻。
高人效能让我们少花点钱,能让我们活得更久,甚至有一些公司还能终止亏损开始盈利,为什么高人效这么厉害呢?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自然就是优秀的象征。
人效,指的是人均创造收益,分子是公司的年营收额,分母是公司的人数,想要做到高人效要么减少支出,要么增加营收额。
早几年,很多公司都是疯狂的增加营收额,然后发现人员的增加更恐怖,靠堆人发展,这显然不是良性发展,还有看待效率不仅仅看人均产出,还要看的是,花掉了多少钱,有多少收益,这个花了多少钱不仅仅是人员工资支出,还有现金支出。
所以,我们在思考人效的时候,还可以关注另外一组数据,就是预算与收益。
年底了,大家都在做年终总结,这个年终总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今年的总结,一部分是明年的展望。想想去年的这个时候,仿佛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我们脑海中思考的是,我今年花了多少钱,做到了什么成绩,明年要怎么做?你会不会有这样疯狂的想法,明年,我应该花更少的钱做更多的收益,或者说明年公司给我增加了同比例的钱,我要做更高的增量ROI。
如果这个野心被你实现了,那么你在人效上的数字一定会很好,因为他们是一条线上的因果关系啊。
对于市场部来说,人效的决定因素有:创造的价值、花的总费用、人员数量、营销支出、人员工资支出。
公司会关注市场部花了多少钱,但是会疯狂招人,为什么呢?因为这是自我欺骗,对于软件公司来说,人力成本是企业最大的成本,市场部会习惯性的把员工工资支出当成是公司级别的支出,或者是HR应该负责的部分。
但是站在公司视角,人员工资也是市场部的支出,所以我们在计算人效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人员工资,不要认为这部分支出很少,你问一下财务,这数字会让你发慌。
另外一个幻觉就是,我们会认为人员工资就是市场部要支出的费用,真相是公司要给员工支出的费用约等于员工工资的150%,比如你招聘了一个2万元工资的员工,你要支出3万元,谁要为这3万元负责呢?并不是HR,也并不是CEO,而是业务负责人,即市场总。
全年,公司会赋予市场部一笔预算,这部分预算一定是一个总包,市场总要多少人,要多少钱,请在这个总包里去制定计划,跟自己相关了,自然会思考一个问题,少一个人,增加30万资金预算会怎么样?增加这一个人又会怎么样?
不要被幻觉欺骗了,常见幻觉就是,人定胜天,有了这个人能创造很多效益,比30万创造的效益还多,事实是,你有了这个人,要自己赚回来30万,还要产生30万该产生的效益,那可能是60万吧??这感觉就像全家掏空口袋为了给孩子买个学区房,然后天天跟这个孩子说,我们为了你啊,孩子压力太大了。
所以,你要人多,没钱,还是人少钱多?还是你们公司人傻钱多?
你是不是也听过精兵文化?所谓的精兵文化真的是把通俗的表达变得含蓄了,文字的魅力啊,就是找个人啥都能干呗?直接点不好吗?千万别这么理解,并不是要云打杂选手,而是要架构师,是能操盘的人,那么谁来干活呢?
我见过一家国内的公司,做全球业务,公司30人,一年3个亿。这人效拿出来,啪啪打一些企业的脸,人家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告诉你这30人,人均薪资百万,然后每个人手里有大量的供应商来完成自己要的东西,花钱办事,不一定就比招人办事贵,反而会效果更好一些,因为你招的人,时间长了ta还摆烂,你花钱办事,不办事就不给他钱啊。
经过很多实践,我得出来的结论就是,能用随需而加的力量,就不要用长期力量,虽然长期的员工具备对企业理解的附加价值,但是毕竟凤毛麟角,谁说供应商就不具备这个力量了?一家常年合作的供应商,也许比你的员工更稳定。
那么我们究竟招聘什么人呢?见过世面的,有结构思考能力的,有沟通能力的,有王的气质的。
然后就,高薪,我们看结果。我们市场部又不是幼儿园,找一群小baby干啥来了?干架看人多?
一年前吧,大家都不谈论如何上市了,而是谈论如何活着,之前资本也很不理智啊,看上一个赛道,投投投,然后因为口罩原因,发展变慢了,资本也慎重了,不会轻易的重金进来了。
所以很多企业的真相是,亏不起了啊,没资本给续命了啊,怎么办?要独立,要自负盈亏了。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又回过头来关注人效了,都说困难让人们回归冷静,这是真的。
前两年吧,人们看谁在市场上闹得欢,就感觉谁家厉害,有一些自己家的CEO也这么看,一看竞争对手干点啥,他就着急,这充分说明了,这个CEO不够淡定,说实话我润哥就淡定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真相啊,闹得欢不一定就效果好,这感觉就像是氧气不去了,他开始跳舞了,还是街舞,这不是找死吗?
我经常听到别人说,某某公司人多,人数是他的同行的一倍,是不是发展的更好?朋友,你清醒一点,谁告诉你人多就是发展好了?如果营收差不多,人是一倍,不盈利,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产能底下,意味着死得快啊,真正的高手是花小钱赚大钱的人。
当然,现在这个时候,不亏钱就是高手。可别羡慕别人的光鲜亮丽了,真正的慧眼是能看清楚真相的。过好自己的日子比啥都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什么是生产力?向着目标努力的消耗,就是生产力。什么是有效生产力呢?消耗与目标产生正相关,就是有效生产力。
想提高人效,看一看你的支出是否有有效生产力,前文讲过,软件公司最大的支出是人员工资,也就是说我们把钱花在了给人员发工资上,不要认为这跟你毫无相关,当把人员工资也计算在你的市场成本里的时候,你自然会考虑这比投入是消费还是投资。
消费,没有回报;
投资,有回报,回报率的问题;
如何判断你花的这笔钱的回报率呢?如果是市场活动等花费,你只要去思考这笔钱带来的收益即可,但是如果是人员工资,你要怎么思考这是消费还是投资呢?
这决定了你要减人还是加人,减人加人这件事情从来都不是你的领导给你使绊子,而是你自己是否想清楚了其中的利益关系。
如果你可以证明你加一个人,能创造出远远大于支出的收益,那么领导会给你加到你吐。
怎么看这个人的工资是消费还是投资?
a、看这个人是否在摆烂;
这是最直接的判断方法,也是初筛,如果这个人在摆烂,都不用下一步思考,基本上就是消费,除非这个人是吉祥物。只要这个人在公司,订单就会源源不断的来。
b、看这个人的日常工作跟目标是否有直接相关性;
我举一些例子,那些工作跟目标不具备相关性,比如这个人花了一天时间去学习相关的行业知识,然后他说,不学习不行呀,没办法工作呀,我反问一句,你学习了你就能让你的产出更好吗?
如果不能,那么挺可怕的,因为每天,公司为你支出的工资是500元左右,这500元对于公司来说就打水漂了。
另外一个例子,市场部会生产案例对吧?那么这个案例的作用点在哪,你想清楚了吗?会不会有一种可能性,这个案例做了销售也不用,市场也不用,但是觉得有用?这个觉得害死人了。
一个案例需要一个内容人20个人天左右,公司为这个案例支出的工资大约是2万元,没什么用怎么解释?就算有用,你也会发现这个案例是给销售打单用的,跟市场有什么关系呢?你可能会反驳我,就算没关系也要做啊。
嗯,年底的时候,你老板问你的时候,他早就忘记自己说过这句话了,就是既让你做你那些应该做的跟结果无关的事情,也会问你结果为什么不行?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把市场部的每一件事情都当成项目去衡量他的价值,如果跟目标无关,即使做也要单独标记,方便汇报,再或者提前商量好。
我建议你可以把市场的目标定位在新签,与销售一起。再进行市场的大项目拆分,会好很多。当然很多公司还发展不到这么快,不急,慢慢来。
伤过的人,才会更懂得珍惜,当一个杨白劳不一定就是坏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苛刻,苛刻怎么了?活得很好。
我有一个两个亲戚,A和B,A就是特别抠门那种,别人借钱也不借,别人打牌也不玩,结果人到中年,过的越来越好,B亲戚,就是为人十分大方,很多钱都借出去烂尾,亲戚朋友能帮就帮,时间长了,自己过的很惨。
做企业,是在做慈善么?并不是吧?那么就要极致的去计算每一笔支出,判断他是否是投资,以及他的有效生产力到底是什么,度过这个阶段,我们才有资格去看组织级别的效率问题,L2C的线索生命周期管理,是公司内部的依存关系体现,市场销售和客户成功,是上下游关系,那么从曝光开始到之后的签约,全环节里面,哪个地方是瓶颈?如何解决这个瓶颈,就依赖于我们R化每一件事情。
我们做的任何市场营销动作,都不能计算品牌价值,这属于附加价值,它是对的事情,但是不应该计算在内。否则就会干扰我们的思考逻辑。
还有同学问,我想加人,加人可以,但是我需要问你几个问题,想清楚,为什么加人?加了人之后能否提高等比的收益,现有的人的有效利用率如何?如果现有的人都不饱和,为什么加人?这些问答在早几年常见,但是并没有一个源头,这个源头,在我看来就是R化的结果。
R是什么?人民币。有了这样的日常把控,我们就会让事情更贴近目标;
年度总结和计划是考验能力的核心环节,当我们对行业越来越了解,对公司越来越了解,工作计划理论上不是方向性的东西,而是实际的预判,今年要花多少钱,花在哪,怎么花,预计产生什么效益?最后执行下来八九不离十,这就是能力的体现。
所以年度计划结合人效的思考,应该细粒度到穷尽。
广告方向:今年要花多少钱,在什么平台?活动方向:今年要跟谁合作?自办什么大会?频率?内容生产方向:创作、主题、分发、资源;
有了这些思考之后,我们要反复打磨,计划与公司目标的适配程度。然后,讲实话,桌面化,不要诋毁,不要嘲讽,不要骄傲,有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你才是你们部门的主宰,你是公司的未来。
01
为什么要关心人效?
02
人效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03
组织对人员支出的幻觉
04
我们要招聘什么人
有利于人效
05
为什么这时候大家
又又又关注人效了?
06
再一次审视有效生产力
07
R化每一件事情
08
年度计划的细粒度
责任编辑: 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