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智能完成数亿元A轮及A+轮融资,由锦秋基金、蚂蚁集团领投,云启资本等跟投  

来源: 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
    作者: 蜗牛工场        
4月10日星尘智能完成数亿元A轮及A+轮融资,将推动AI机器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4月10日,智能机器人领域传来喜讯,星尘智能高调宣布连续完成A轮及A+轮融资,融资金额达数亿元。此次融资由锦秋基金、蚂蚁集团强势领投,云启资本、道彤资本等老股东积极跟投,彰显了资本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的强烈看好 。

星尘智能于2022年12月在深圳成立,在此之前已完成了多轮融资。

2023年3月、10月,星尘智能完成了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云启资本、德迅投资。

2024年6月,该公司完成数千万美元Pre-A轮融资,由经纬创投领投,道彤投资、清辉投资等产业资本跟投。

据悉,星尘智能核心团队共有6人,均来自腾讯RoboticsX实验室。

此外,团队成员还来自谷歌、华为、大疆、优必选等企业。

创始人兼CEO来杰,拥有16年机器人研发经验。2014年加入百度,是小度机器人研发团队成员,后来担任百度小度机器人团队负责人。之后以RoboticsX一号员工的身份加入腾讯,期间,他主导研发了轮腿式机器人Ollie及多款新型机器人。

联合创始人戴媛,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主攻机器人感知,还在Nature Comm和Science Adv等顶刊上发表过30多篇论文,拥有70多项机器人专利。她和来杰一样,于2018年加入了腾讯Robotics X机器人实验室。

星尘智能主张“Design for AI”,致力于通过软硬件一体化系统架构,打造具备人类级操作能力的AI机器人助理,通过“本体+数据+模型”协同进化的方式助推世界模型,推动通用具身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产品方面,星尘智能推出了全栈自研的Astribot S1机器人。通过融合独创的绳驱传动设计,S1攻克了传统刚性机器人高惯量、低能效、低透明度等技术瓶颈,实现负载自重比1:1、末端速度超10m/s、速度可达每秒32.8英尺等性能。

Astribot S1拥有类似人类关节的设计,单臂自由度7个,能模拟人类运动轨迹。

在AI能力上,S1具备在复杂环境中的感知、认知、实时决策能力,以及智能理解和多模态交互执行能力,实现物体、任务和环境级别通用操作泛化。

Astribot S1可以完成舀面糊、合盖、旋钮等系列操作,也能完成自主泡功夫茶、弹扬琴、写书法、画糖画等复杂技艺。

目前Astribot S1已历经三次迭代,现已在各头部高校、企业、数据中心等进行落地实践。同时,团队在不断优化自研的端到端大模型,寻求具身基座模型及迁移能力的关键突破,并在未来发布更多实操案例。

蚂蚁集团持续加注具身智能

在跨界布局具身智能的企业中,蚂蚁集团动态不断,既成立了相关子公司,又投资了其他具身智能企业。

除了此次投资的星尘智能,蚂蚁集团还领投了星海图的A轮融资。星海图累计融资额超1亿美元,迅速跻身国内具身智能创业公司的前列。

星海图成立于2023年9月,创始人高继扬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随后在南加州大学攻读计算机视觉博士学位。毕业后,高继扬曾在谷歌旗下的无人车公司Waymo和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工作。

此外,2月中旬,蚂蚁集团在招聘平台开放了多个具身智能方向岗位,包括算法工程师、人形机器人硬件结构、仿真系统开发工程师、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等。

蚂蚁灵波科技CEO朱兴介绍,灵波科技是蚂蚁集团旗下的具身智能子公司,致力于聚焦服务领域,打造行业领先的机器人产品,让机器人走进生活,成为每个人的好帮手。

此外,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和蚂蚁集团近期签署的新一轮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蚂蚁集团将加大力度投入前沿技术领域研究,积极参与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构建,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如今,行业的焦点逐渐聚集于两个关键环节——“大脑”和“本体”。“大脑”代表着智能体的核心算法与感知能力,是推动具身智能实现自主决策与行动的动力源泉;而“本体”则是物理实体的构建,直接决定了智能体能否有效与环境交互并执行任务。

未来,谁将成为具身智能的领跑者?是投入更多资源于算法与智能化“大脑”的研发,还是专注于优化高效执行的物理“本体”?无论是从融资热度,还是技术突破的角度来看,具身智能正朝着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迈进。而资本的选择,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行业未来的竞争格局与发展轨迹。

责任编辑: 沐锦

相关资讯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