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程装备(苏州)完成数亿元战略融资,由国家级产业大基金、金融系国资、地方性国资和行业权威协会投资
一场数亿元的战略融资,让航天工程装备(苏州)有限公司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
这家来自航天八院的专业装备制造企业,用#搅拌摩擦固相增材 技术画出了一条从火箭贮箱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弧线。
从技术突破到资本认可的跨越
AM易道自公开信息获悉,在4月上海联交所挂牌后,于7月本次数亿元融资由国家级产业大基金、金融系国资、地方性国资和行业权威协会四家战略投资方完成。
AM易道根据过去的工商及创投资料,公司过往有以下两轮重要融资历史:
|
|
|
|
---|---|---|---|
|
|
|
|
|
|
|
|
这次融资背后的技术底色,是搅拌摩擦固相增材技术,也称搅拌摩擦沉积3D打印。
让我们来看看苏州装备公司的技术家底,据公开信息:
2011年研制出国内首台并联五轴联动数控搅拌摩擦焊设备,2015年研制的高端特种自动化装备成功进入核燃料制备领域。
图片来自公司官网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他们生产的国内首台运载火箭贮箱环缝搅拌摩擦焊总对接设备和7.5米贮箱筒段超长纵缝搅拌摩擦焊接装备。
这些听起来很专业的设备,实际上解决的是航天制造中的核心难题。
火箭贮箱作为运载火箭的关键结构,其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到发射安全。
传统的熔化焊接容易产生气孔、裂纹等缺陷,而搅拌摩擦焊接在固相状态下进行,能够避免基于熔焊的增材制造技术由于存在熔化与凝固过程导致的局部冶金缺陷和组织非均匀性。
最让业内关注的,是苏州装备公司在搅拌摩擦固相增材技术上的突破。
2022年,公司联合澳门发展及质量研究所成功研制了中国首台连续送棒搅拌摩擦固相增材设备,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具备该技术全链条工程化能力的国家。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用搅拌摩擦的方式实现材料的逐层累积。
与传统的激光或电子束增材制造不同,#搅拌摩擦增材 全程在固相状态下进行,不涉及材料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这意味着成形件的组织更加均匀,性能更加稳定,特别适合制造大型复杂构件。
从航天到民用的产业化路径
苏州装备公司的商业化路径值得细品。
他们并没有一开始就专注于#3D打印 这个概念,而是从传统的搅拌摩擦焊接设备起家,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建立了稳固的客户基础。
这种渐进式的技术演进路径,让他们在进入固相增材制造领域时具备了深厚的工艺基础和客户资源。
AM易道认为,苏州装备公司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图片来自公司官网
他们踩准了几个关键的技术节点:首先是#搅拌摩擦焊接#技术的成熟应用。
这项技术在铝合金、镁合金等轻质材料的连接上具有独特优势,正好契合了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轻量化需求。
其次是向固相增材制造的技术延伸。
搅拌摩擦增材制造与固相摩擦挤压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为大型复杂构件的直接成形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最后是产业化时机的把握。在国产化替代和技术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迎来了发展的窗口期。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位置
从全球范围看,固相增材制造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次融资的成功,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对3D打印的认可。
从搅拌摩擦焊到固相增材制造,从航天应用到民用市场,这条技术演进的路径或许为更多的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责任编辑: 沐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