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坤新材市值280亿,厦门超级IPO诞生了

来源: 投资界
    作者: 投资界        
今日(11月18日)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坤新材”)正式登陆科创板,此次IPO发行价为14.99元/股,开盘大涨287%,市值一度超过280亿元,一举成为厦门今年最大IPO。

今日(11月18日)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坤新材”)正式登陆科创板,此次IPO发行价为14.99元/股,开盘大涨287%,市值一度超过280亿元,一举成为厦门今年最大IPO。

名不见经传的恒坤新材有何来头?背后掌舵者是一位54岁闽商——易荣坤,他早在1996年就开始创业做代工生意,后在2004年成立恒坤新材的前身,并逐步成为少数实现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量产供货企业之一,打破12英寸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国外垄断。

透过恒坤新材,厦门集成电路产业版图徐徐铺开。

54岁,他创业20年

干出市值280亿

1971年出生的易荣坤,是福建安溪人,本科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早年间,他在一家港资企业工作,后在1996年辞职来到厦门,凭借在生产一线积累的技术,创建自己的第一家企业“恒坤工贸”,从事随身听、收录机、家电配件的代工生意。

虽然营收增长迅速,但易荣坤也意识到,这种依赖海外订单的代工模式并非长久之计。于是他在2004年又设立“恒坤有限”即恒坤新材的前身,设立之初主要从事光电膜器件及视窗镜片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

2014年,随着光电显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易荣坤开始着手业务转型,通过与境内外客户持续交流,确定以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为业务转型战略方向,并将公司整体变更为恒坤新材。

众所周知,作为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核心材料,光刻材料决定了芯片的精密程度和生产的良率,影响着芯片的整体性能。但长期以来,光刻材料、前驱体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被欧美、日韩等国外头部厂商垄断,因此急需国内企业打破这一局面。

但这并非一件易事。易荣坤曾回忆,公司最困难时负债接近3000万元,个人的负债超过1亿元,哪怕变卖名下仅有的一处物业,也不够偿还。直到2017年6月转折点出现——恒坤新材获得了英特尔大连工厂的订单。

这一年,恒坤新材成功进入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产业链,并逐步实现对境内主要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关键材料的常态化供应。而为了专注于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业务,恒坤新材又在2019年12月,通过转让三家子公司苏州恒坤、厦门积能、深圳欣恒坤,将光电类产品业务进行了剥离。

此后,恒坤新材加速崛起,2020 年以来自产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陆续通过多家客户验证并实现销售,并在2022年实现自产产品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在12英寸集成电路领域,恒坤新材自产光刻材料销售规模已排名境内同行前列。

不过,恒坤新材的IPO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去年12月,恒坤新材就向科创板递交了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然而,在2025年7月的上交所上市委审议会议上,恒坤新材却遭遇了“暂缓审议”的结果。直到一个月后,恒坤新材再次上会,并成功通过审议。

创业二十余载,易荣坤今天终于站上了敲钟舞台。

云集数十家VC/PE

投资人们赚翻了

恒坤新材做的是一门什么生意?

招股书显示,恒坤新材产品分为自产与引进两大体系,这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构成了其独特的生存与发展逻辑。

在光刻材料领域,恒坤新材已有多款自产产品量产供货,包括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等,ArF光刻胶、SiARC、TopCoating等已进入客户验证流程,ArF浸没式光刻胶已通过验证并小规模销售。

在前驱体材料领域,恒坤新材自产硅基前驱体材料以TEOS为主,同时正在开发其他硅基与金属基前驱体材料,已有超过5款前驱体材料在研发或验证过程中。

业绩自然是外界最关心的方面。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恒坤新材实现营收分别约为3.22亿元、3.68亿元、5.48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01亿元、8984.93万元、9691.92万元。2025年1-9月,恒坤新材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至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8%至27.82%。

具体来看,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恒坤新材自产产品销售收入分别约为 1.2亿元、1.9亿元、3.4亿元和 2.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38.94%、52.72%、63.77%和 86.68%,收入规模和占比逐年上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恒坤新材仍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及单一客户依赖的风险。报告期内,恒坤新材前五大客户(同一控制下合并计算)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22%、97.92%和97.20%,客户集中度较高。其中,向第一大客户的销售占比分别为72.35%、66.47%以及64.07%,对其存在较大依赖。 

陪伴数年,恒坤新材的机构股东们也等来了收获季。

招股书显示,恒坤新材成立至今共完成十二次增资以及多轮股权转让,当中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5月。这一月,恒坤新材终止新三板挂牌,此后便迎来了一众VC/PE。

先是在2021年7月,恒坤新材引入了高易创投、深创投、瑞兴投资、方正和生等机构投资者,认购价格为4.125元/股;紧接着在2022年6月,恒坤新材又新增了昇葆筌真投资、天健周行、漳州高新、中信建投(25.0200.000.00%)、创合鑫材等机构股东,认购价格约为9.326元/股。

与此同时,恒坤新材老股东又分别进行了多次股权转让,受让方包括启势资本、天健力丰、厦门昊嘉投资、钧鑫投资、元禾厚望、博润资本、中信建投、高易创投、静平资本等,粗略计算转让价格在9元/股左右。

同年年末,恒坤新材完成第十二次增资,参与投资方为虢盛资本、中化资本、中电科、建信领航、农银资本、华安嘉业、弘颐资管、江城私募基金。据招股书透露,此轮投前估值为45亿元,认购价格为12.314元/股。

随后在2023年12月,杭州嘉港、成都交子又通过股份受让的方式成为恒坤新材新增股东,入股价格分别为11.082元/股和10.729元/股,入股原因为“看好公司发展”,淄博金控也紧随其后成为股东。

行至今天,身后投资人有望收获丰厚回报。

为何是厦门?

恒坤新材的成长轨迹,也是厦门产业变迁的一缕缩影。

坐落于福建省东南端,厦门陆上与泉州、漳州两市交界,东南与大小金门隔海相望,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过去往往一提到厦门,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旅游城市”等标签。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厦门以制造业、贸易、旅游业三大产业为主,其中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但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也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桎梏。

痛定思痛之下,一场产业变革随之而来。

在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对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目前,厦门市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年产业规模近1200亿元,集聚上下游关联企业超2000家。

在这当中,集成电路产业产值从2014年的50亿元,增至2024年的400亿元,已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装备及材料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这里集聚了联芯、星宸科技(56.7700.070.12%)、瀚天天成、士兰微(28.7200.301.06%)等企业,初步构建了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生态体系。根据世界集成电路协会发布的报告,厦门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全球第49位,并进入国家集成电路规划布局的重点城市。

龙头企业的落地,往往能带动一整条产业链的发展。今年10月,士兰微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厦门士兰微拟与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新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向子公司士兰集华增资51亿元,并签署《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之投资合作协议》。

还有厦门瀚天天成,这是国内首家实现碳化硅外延晶片商业化量产的企业,也是全球碳化硅外延晶片销售市场的头部企业,近日已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处在冲刺IPO的关键节点。

“创投兴,则产业聚。”作为厦门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区,海沧区创新“财政直投+国企主投+社会跟投”模式,以近80亿元财政资金撬动近160亿元社会资本;同时,打造“1+6+N”的产业基金扶持矩阵,通过“政金企”对接帮助企业获得中长期低息贷款近65亿元,累计兑现市、区两级产业扶持资金3.5亿元。

不止于此,厦门火炬高新区引导基金也累计批复联和基金、中兵国调、赛富金钻等18只子基金,落地基金规模超4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近20倍。此外,火炬高新区还设立了10亿元新质生产力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爱拼才会赢”,这座“东方夏威夷”在当下的新兴产业浪潮中崛起。

责任编辑: 星月

相关资讯
写评论